2013届淮南市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里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朱光潜赞赏王氏的首创之功,但遗憾的是,王国维只是示以诗例,“没有详细说明理由”。于是,朱光潜从意象与情趣的契合程度及其在读者心中引发的心理效果之角度加以阐发:“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显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就“池塘生春草”、“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与“不隔”而言,朱氏的解说并不错,当然和王国维的视角不同。朱光潜认为,王氏说“隔”如“雾里看花”、“不隔”为“语语都在目前”似可商榷。他的理由是,诗原有偏重“显”与偏重“隐”的分别,王氏的标准似乎太偏重“显”。朱光潜认为,不能要求一切诗都隐或显,他的结论是“显则轮廓分明,隐则含蓄深永,功用原本不同。说概括一点,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 。
朱光潜从隐与显的表现方式对王氏的评论确实与王氏的原意相去较远,因此受到研究者的质疑,其中以吴文祺和张世禄为代表。他们的反驳集中在两点:第一,“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朱君所说的那种隐的表情法”;第二,言情诗不一定非要隐,因为“诗人如李白、岑参,词人如苏东坡、辛弃疾,他们的表情如飘风疾雨的骤至,如长江黄河之奔流,后来的批评家并不以其显而薄之”。
后来的研究者如叶嘉莹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里都赞成吴、张的意见,认为朱光潜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这些对朱氏的批评是中肯的。叶朗还进一步指出,王氏的“隔”与“不隔”的区别,“不是从意象与情趣的关系上见出,而是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语言能充分、完美地传达作家头脑中的意象,并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引出鲜明生动的意象便是“不隔”。叶氏也看到“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便是“隔”。他们的辨析抓住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解读“隔”与“不隔”,应该承认更接近王国维没有说出的意思。
(选自朱立元、张旭曙《<朱光潜• 诗论>导读》)
1、下列关于“隔”与“不隔”的观点,符合王国维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B.“隔”就像“雾里看花”,而“不隔”则是“语语都在目前”。
C. 以艰深晦涩的文字掩饰思想内容浅陋的作品都属于“隔”。
D. 作者能表达真切的感受并使读者也获得真切感受,便是“不隔”。
2、下列表述不属于质疑朱光潜“隔与不隔”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国维首先提出“隔”与“不隔”,“指出一个前人未曾道破的分别”。
B. 王国维所谓“隔”是就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并不排斥那种“隐的表情法”。
C.用“隐”与“显”来批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有许多不妥之处。
D.对于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区别,应该从语言和意象的关系上见出。
3、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3分)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圃翁①曰:人生必厚重沉静,而后为载福之器。王谢子弟席丰履厚,田庐仆役无一不具,且为人所敬礼,无有轻忽之者。视寒畯之士,终年授读,远离家室,唇燥吻枯,仅博束脩数金,仰事俯育咸取诸此;应试则徒步而往,风雨泥淖,一步三叹;凡此情形,皆汝辈所习见。仕宦子弟则乘舆驱肥,即僮仆亦无徒行者,岂非福耶?古人云:“与之齿者去其角,与之翼者两其足。”天地造物必无两全,汝辈既享席丰履厚之福,又思事事周全,揆诸天道,岂不诚难?惟有敦厚谦谨,慎言守礼,不可与寒士同一感慨欷歔,放言高论,怨天尤人,庶不为造物鬼神所呵责也。
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旨哉斯言,可为深鉴。世家子弟,其修行立名之难,较寒士百倍。何以故?人之当面待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古道:小有失检,谁肯面斥其非?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幼而骄惯,为亲戚之所优容;长而习成,为朋友之所谅恕。至于利交而谄,相诱以为非;势交而谀,相倚而作慝②者,又无论矣。 人之背后称之者,万不能如寒士之直道:或偶誉其才品,而虑人笑其逢迎;或心赏其文章,而疑人鄙其势利。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
故世家子弟,其谨饬如寒士,其俭素如寒士,其谦冲小心如寒士,其读书勤苦如寒士,其乐闻规劝如寒士,如此则自视亦已足矣;而不知人之称之者,尚不能如寒士。必也谨饬倍于寒士,俭素倍于寒士,谦冲小心倍于寒士,读书勤苦倍于寒士,乐闻规劝倍于寒士;然后人之视之也,仅得与寒士等。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
我愿汝曹常以席丰履盛为可危可虑、难处难全之地。人有非之责之者,遇之不以礼者,则平心和气,思所处之时势,彼之施于我者,应该如此,原非过当;即我所行十分全是,无一毫非理,彼尚在可恕,况我岂能全是乎?
(选自 清•张英《聪训斋语》)
注释:①圃翁:作者自称。②慝(tè):奸邪,邪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仅博束脩数金 博:获得
B.揆诸天道,岂不诚难? 揆:衡量
C.古称仕宦之家,如再实之木 实:果实
D.微有骄盈,谁肯深规其过 微:稍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凡此情形,皆汝辈所习见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且为人所敬礼,无有轻忽之者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应试则徒步而往,风雨泥淖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东晋世家王导谢安的子弟,因为做人厚重沉静,即便凭借祖上丰厚的遗产享受豪华的生活也受到了别人的尊重。
B.作者认为天地之间的事没有十全十美的,世家子弟既想享受荣华富贵的物质生活,又想虑事周到全面,这实在很难达到。
C.世家子弟身份特殊,很少有人愿意面斥其非、直言劝谏,所以在形象的建立上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
D.作者希望子弟们与人相处要宽大为怀,多有容让。即使自己做事正确,遇到别人苛求责备时也要平心和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富贵子弟,人之当面待之也恒恕,而背后责之也恒深,如此,则何由知其过失而显其名誉乎?(5分)
(2)今人稍稍能谨饬俭素,谦下勤苦,人不见称,则曰:世道不古,世家子弟难做。此未深明于人情物理之故者也。(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春日田园杂兴
连文凤
老我无心出市朝,东风林壑自逍遥。
一犁好雨秧初种,几道寒泉药旋浇。
放犊晓登云外垄,听莺时立柳边桥。
池塘见说生新草,已许吟魂入梦招。
8、这首诗是怎样描绘春日田园生活图景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4分)
9、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中作者“自逍遥”的原因有哪些?(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莫听穿林打叶声,(1) 。(2) ,谁怕?(3) 。(4) ,微冷,(5) 。(6)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乙:
(1)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 李密《陈情表》)
(3)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4)云青青兮欲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贺《李凭箜篌引》)
(6)春水碧于天, 。 (韦庄《菩萨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谈梵高
吴冠中
①每当我向不知梵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梵高时,往往自己先就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梵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②梵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梵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梵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跟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色彩的音乐,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狂热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③ 我从青少年学画时起,一见梵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梵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显露出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④梵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说:“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感觉的反应,其间包含着宗教信仰的感情。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怀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 看过梵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向日葵所混淆、冲淡!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
⑤梵高热爱土地,他的大师风景画不是景致,不是旅行游记,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间,是母亲!他给弟弟提奥的信写道:“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地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
⑥他画铺满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大地的热浪、风中的飞鸟……他的画面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滚动。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都缘画家的心在燃烧。
⑦梵高所画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带有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极微妙的色彩变化,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漩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⑧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方、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梵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梵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选自《吴冠中谈梵高》)
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12、梵高的绘画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3、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5分)
14、梵高作为伟大的画家,他的创作有着超越技巧的内在精神。请结合原文,联系现实,思考其价值。(7分)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烦躁 徇私 贸然 闲情逸致 山清水秀
B.诡辩 赝品 凑和 发愤图强 反应灵敏
C.蔓延 坐阵 陨石 席不暇暖 轻歌曼舞
D.编纂 记账 犄角 金瓯无缺 闻过饰非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